认清形势把握机遇——谈节能灯企业的自我提升
发布时间:2007-12-10 17:00:40 来源:广州市士昌·丹达节能照明技术有限公司 [大 中 小] 访问:1398次
近期,继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或其省份逐步禁止使用白炽灯或正在酝酿立法禁止使用白炽灯后,欧盟各国也已达成协议,全地区将于2009年前逐步禁止生产与使用白炽灯。届时,风行世界一百多年的白炽灯将告别辉煌。
石油紧张,煤炭告急,错峰用电。中国的能源在经受十 多年高速发展的经济透支之后,能源危机已日益明显加剧,能源已成为很多地方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电能源作为现代工业、商业与民用的命脉,近年来电力的紧张已如影随形,妖魔般在我们的身边徘徊。作为生产电能源重要资源之一的煤炭资源也日益紧张。据相关媒体报道,多年来一直是煤炭大省的山西省,近两年来煤炭资源锐减,需要依靠外省的煤炭供应,经济发展遭受煤炭资源紧缺的困扰。为挖掘煤炭,将有十多万人的村庄要受到迁徙之痛。在此能源紧张的形势下,对作为消耗电能源主要用途之一的灯具光源便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据统计表明,一支严格按国家标准生产的节能灯,其耗电量为普通白炽灯的五分之一,如果我国有五分之三的普通白炽灯被节能灯所代替,一年将节约电能1000亿度,相当于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如此看来,标准合格的节能灯及其推广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能源与经济发展之间日渐激烈的矛盾,我国政府已通过各种手段与措施进行缓解,其间,大力推广使用节能灯便是主要途径之一。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坦陈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接踵而至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在央视一套的晚会上,公布了国家质检总局抽查中所发现的四家节能灯产品不合格的照明企业,这也可以视为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响应政府号召的一记重拳。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被曝光的四家照明企业,在行业同类产品中的品质还是中上的,它们不合格,正是表明了整个节能灯产业的状况。因此,对于整个节能灯产业而言,形势已经很严峻。节能灯企业如何才能提升自我、尽快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呢?笔者综合各方观点,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不要盲目迁就市场的畸形需求。很多人认为,当今市场上有许多低价劣质节能灯在销售,是因为有其生存的土壤,是有相当多的消费者在青睐这样的产品。这话固然有其合理性与现实性,但作为行业的从业者,应该比消费者站得高、看得远。如果消费者所买的节能灯是"节能不节钱",试问其以后还会继续使用节能灯吗?不仅如此,还会使其丧失信心,进而阻碍节能灯的推广使用。对于想深入拓展市场的节能灯企业来说,这种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应该停止了!其二,加快行业整合进程,培养与树立节能灯强势品牌。据了解,作为在我国经济领域中不太起眼的照明产业,共有各类照明灯饰生产企业万余家,这种不正常的产业格局所带来的混乱直接造成了两种严重的后果:一是恶性竞争持续升温、加剧,价格与品质参差不齐,令消费者无所适从。这不仅使有远见卓识、想生产合格、优质产品的厂家回天无力、叹息无奈,更使消费者的权益时常受到损害,影响其对节能灯的信心。二是监管难度加大,节能灯生产企业繁多,品牌杂乱,此起彼伏的低价劣质节能灯产品让相关部门难于应付。因而,规范行业、整合资源,在照明行业树立一批具较高信誉度的知名强势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加强监管势在必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在行业参差不齐的状况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此想说的是,在行业市场化之后,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仍是不可或缺的。追求利润永远是企业的终极目的,只有将企业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方可为生产合格、优质的节能灯产品提供坚实的保障。 要达到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节能灯生产企业来讲,无疑在实力、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都将是重大的挑战。但我们应该清楚,有挑战更有机遇,笔者综合相关人士的意见认为,机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容量扩大,市场需求量增加;二是行业在整合规范之际,有利于部分有思想、有实力的企业的凸显与腾飞。
新闻评论(共 0 楼) 查看所有评论